湖南省内超警站全线退水中专家解读:全线退水≠堤防绝对安全
7月5日17时48分许,华容县团洲垸洞庭湖一线时,华容团洲垸决口累计进占135.5米(左岸77.5,右岸58),剩余90.5米。目前,封堵工作按照每天60到80米的速度推进,决口有望在9号上午12点前合拢。
据湖南省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统计,截至2024年7月8日9时15分,湖南省内还有沅江(二)站、岳阳站、鹿角(二)站、莲花塘站、城陵矶(七里山)站等5站超警,且均处于退水状态。全线退水,就意味着堤防绝对安全了吗?湖南天气“先蒸后烤”,眼下正值湖南抢险救灾和灾后复产的重要阶段,后续天气将如何发展?灾后重建等工作需要注意什么?为此,潇湘晨报·晨视频记者采访了湖南省水利厅相关专家,针对近期堤垸防汛热点问题进行解答。
洞庭湖区是长江流域综合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总堤防长度3471千米。从6月16日开始,湖南经受了持续近20天的强降雨,全省平均累计降雨量864.7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43.9%,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专家介绍,由于河堤普遍由泥沙和石料堆筑,泥沙颗粒间充斥着微小孔隙,使河堤天然具有渗水性,堤防经过长时间高水位浸泡和淘刷,土体超饱和,存在许多风险。
专家指出,大坝决堤的一个常见原因是“顶托消退”效应。在洪水期间,大堤承受巨量来水的顶托应力,而当洪水退去,应力骤减,受力平衡打破,就可能发生崩塌。同时,退水期水流回归主槽后,河水流速激增,在河湾凹岸对堤岸的强烈冲刷进一步加剧了崩岸的风险。此外,堤防背水侧在饱和状态下可能自然渗水,若渗水量大且堤身存在蚁穴、裂缝等潜在结构损伤,将直接威胁到堤坝稳定,增加滑坡风险。
退水期的另一种危险是管涌,本次团洲乡洞庭湖一线堤防决堤险情就主要由管涌引起。管涌水流通过土壤孔隙或裂缝形成通道,带走土壤颗粒形成空洞,最终可能导致堤坝坍塌。公开资料显示,团洲垸上一次溃坝发生在1996年,同样处于退水时期。因此洪水过后,致灾风险并不会下降,全线退水≠全面安全,对于堤防的监视和巡查,丝毫不能松懈。
受地下砂层的分布规律影响,管涌点出现的位置不好预估,因此,河堤巡查就成为预防应对管涌、做好退水期防范工作的关键方法之一。那么,退水期河堤巡查的重点有哪些?巡查工作应该如何展开?
水利专家介绍,退水期巡堤查险的对象主要包括堤防(含防洪墙)及穿堤建筑物(构筑物)。堤防巡查范围主要包括堤顶、堤坡、平台、堤脚、背水侧堤防工程管理和安保范围区域以及临水侧堤防附近水域;穿堤建筑物巡查范围则包括建筑物本身及其管理范围区域等。
巡堤查险主要采用拉网式巡查,按责任堤段分组次、昼夜轮班,相邻队组要越界巡查。专家强调,巡查人员应当扩大险工险段、砂基堤段、穿堤建筑物、堤防附近洼地、水塘等易出险区域的查险范围,加强上述区域的巡查力量。要按照险情早发现、不遗漏的要求,根据水位(流量)、堤防质量、堤防等级等,确定巡堤查险人员的数量和查险方式,遇较大洪水或特殊情况,要加派巡查人员、加密巡查频次,必要时应24小时不间断巡查。
管涌险情是洞庭湖区最危险的险情,高洪水位期间多发频发。据多年汛期险情资料分析,堤防基础险情(管涌险情)占总险情数量50%以上。水利专家解释,处理管涌险情的方法包括反滤导渗、反滤围井、蓄水反压等。
反滤导渗是指在翻砂鼓水险情较小时,宜适当清理管涌点周边杂物、淤泥后按要求分层铺设反滤料,按清水流出不带砂的要求控制反滤层厚度。
管涌点涌水量偏大时,适当清除涌水口周边杂物、淤泥,用土(砂)袋做成围井,井壁与地面较好接触,在围井内分层铺设滤料,反滤层厚度(围井高度)以涌水流出而不挟带泥沙为准,这就是反滤围井法。
如管涌出水量较大,或涌水口在水塘中,难以铺设反滤料时,还可以采用蓄水反压法应对,利用周边地形修筑围堤,壅高水位,形成反压,减少涌水、带砂量,控制险情。
专家强调,发生管涌一定要抢早、抢小。发现管涌时出来的水是清水问题就不大,如果带出细沙也还行,如果砂石都带出来了就非常严重,抢不住的话,砂石不断往外涌,堤下面就会被掏空,最容易溃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