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打造地方资讯门户第一网!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平湖在线-平湖人才信息网,平湖新闻网,平湖教育网,二手房信息,房产信息网,租房网

热门关键词: 

  因为家庭贫穷,24年前16岁的他,背井离乡只身踏上北漂的列车来到北京当上了烤鸭学徒;18岁,他追逐梦想走进建设北京大都市的建筑工地做小工;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他来到都江堰成为2所学校灾后重建的建设者;2015年开始,积累了建筑经验的他,从此拉起一支300人的建筑队伍在成都南征北战,到2022年队伍扩大到500余人,年生产总值约8000万元。

  就是这样一位农民,就是这样一个山里娃,靠勤劳在追逐梦想的曲折道路上,没有忘记家乡发展,10年前开始就投身家乡的种植产业,10年前就投身家乡的公益事业。汗水淌满创业路,情怀洒满家乡地。如今,他正在为家乡乡村振兴产业园建设献计献策做实事。

  40年前,李月付出生在荣县最边远的原金花乡大坪村2组,父母生下他兄妹4人,李月付排行老四。8岁时父亲病故,母亲拉扯四兄妹艰难度日。

  因为家里穷,李月付14岁初中毕业就辍学了。不甘贫困一生的他,在家务农2年后就找亲戚借来路费,只身踏上了远去北京打工的列车,离别母亲告别家乡那天,他去父亲墓前满含泪水发誓:“我要创业,我一定能争气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我还要回到家乡修新房。”

  凭着那份要强劲儿和吃苦劲儿,来到北京后他先找了一份学做烤鸭的活路,两年时间他学会了全部“功夫”,得到了老板的肯定。但李月付却不想天天围在烤鸭旁过日子,最后他选择走进了最艰苦的建筑工地。

  12月的北京,寒风刺骨,但走进工地的李月付却在搬运建筑材料的岗位干得热火朝天。在北京建筑工地5年的务工日子里,他学会了搅拌混凝土、扎钢筋、做外架、砌砖等活,伴随一栋栋高楼的拔地而起,他学会了建筑工地90%的劳动技能,在磨炼中成长,他从普通的小工,干到了小组长、带班头、现场管理。

  在北京务工的7年多时间里,他为了省下路费积攒资金,没有回家一次,他把对亲人的牵挂,化作了打拼的力量。他在京城务工7年多的时间里,增长了见识,丰富了人生阅历。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他怀揣抗震救灾之心,“搬家”来到灾区都江堰,参与建设了聚源中学、土桥小学两所学校。书声琅琅的校园里,留下了他建设的汗水。

  背井离乡的北漂,是李月付创业的铺垫;投身都江堰灾后重建,是“诱发”李月付创业的激素。都江堰两所学校灾后重建后,李月付便下定决心立身成都开启艰难的创业路。

  “2010年春节后,想去揽点人工活,一周下来跑了10多个工地,总算找到了一个建筑面积不足1000平米的住房建筑工地,并从老家找了七八个泥水匠承包了砌砖的活路,最后付了工人工资,自己却亏了本。可以说第一个工程以亏本画句号。”李月付回忆说。

  本以为有了第一次亏本的教训,第二个来之不易的工地会有利润,但还是因为管理不到位来了个第二亏。

  不服输的李月付,不断总结前两个工地亏本的教训后,开启了第三个商住楼工地的外架、砌砖两项工程承包,通过精心管理,工程终于有了满意的效益。

  逐渐,李月付带领的施工队伍,从2010年初的几个,逐渐增加到几十个、一百多个、三百多个,直到今天的五百多个。他说,今天的建筑队伍,已经独立承包房屋建筑、地铁工程、道路施工等,2022年产值8000多万元。

  镜头里,李月付与东佳镇党委书记朱文彬等一行,正翻开一本350多页的“桫椤湾乡村公园”规划书,就园区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实地研讨着,他们所站位置背靠明镜一般的桫椤湖,左靠一条还散发泥土芳香的环湖毛坯路,右临一条蜿蜒平坦的沥青路。

  “我建议,环湖道路周边,在确保粮食播种的前提下,利用整治后的撂荒地实施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套种套栽,与原有近2000亩猕猴桃、黄桃、梨园打造成特色产业园。”李月付手指远方说。

  镇党委书记朱文彬手中这本“桫椤湾乡村公园”规划书,就是县人大代表李月付去年初向镇人大、镇政府提出建议后,由新成立的“自贡市桫椤湾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筹资特邀成都一家规划设计机构设计的。

  朱文彬介绍,“自贡市桫椤湾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有两大股东,一个是李月付筹资组建的“自贡市弘毅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占份额的49%,另一个就是村集体占份额的51%,由两大股东共同推动核心园区5800多亩的产业发展,在增加集体经济收益的同时,带动群众走向致富路。

  “桫椤湾乡村公园”自去年实施以来,已经建成桫椤湖长6.6公里宽5.5米的沥青环湖路;新开挖出6.5公里的环湖毛坯路;在镇党委政府的不懈努力下,已经争取了近1000万元的乡村振兴项目资金、美丽乡村项目资金、以工代赈等资金,2023年力争实施6.5公里毛坯路硬化,力争实施一批水利设施,力争成片打造以水果为主的特色产业园;启动1200多平方米的民宿建设……远方层林尽染,近处鸟语花香,3年后建成日接待观光体验游客1.5万人,便是打造“桫椤湾乡村公园”的初心。“这些乡村振兴项目的实施,凝聚着人大代表李月付的心血。”镇党委书记朱文彬说。

  “园区规划我是建言者,项目落地实施我是实干者,我是这里的人,这里有我的家乡情,我要为家乡的乡村振兴干实事。”李月付说。

  李月付的家乡情节,10多年前就已发芽在建筑工地。在他带领的500多名建筑队伍中,家乡人就有150多名。本组的村民虞凤权夫妻俩,2022年就在李月付成都的建筑工地获得劳务费20余万元;一组的薛世炎跟随李月付打拼10多年,如今拿年薪15万元。“这几年,带着150多名家乡人每年打拼获取1200多万元的劳务费,算是回报家乡父老乡亲养育情。”李月付这样认为。

  李月付报效的家乡情节,10年前也生长在家乡的这片热土上。他回乡将外出打工村民的80多亩撂荒地种上生姜,他流转外出务工村民300多亩撂荒地栽植猕猴桃,4年前又流转外出务工村民140多亩撂荒地整理后种上黄桃,通过多年的探索人工培育桫椤树苗近3万株。在李月付的示范下,不仅带动周边10多户村民一起发展猕猴桃和黄桃约200多亩,还将老龄村民吸收到果园务工,每年支付劳务费20多万元。

  感恩家乡的情节,李月付怀揣在心中践行在行动上:他向本镇20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发放奖学金2万元;他向20名退役军人、疫情防控一线岁以上老人春节送上慰问品;他向桫椤湖无偿投放12万多元的鱼苗净化水质……(蒋兵)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