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成为工程造价信息资讯类第一门户!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广东工程造价信息网-一级造价师,二级造价师,报考条件,考试科目,培训,注册-广东造价信息网

热门关键词: 

  1956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将巴金的同名小说《家》搬上银幕,这部黑白影片以细腻的镜头语言和深刻的时代批判,成为新中国影史的一座丰碑。

  导演陈西禾与叶明的创作,将封建家庭的腐朽、青年一代的觉醒与牺牲刻画得淋漓尽致,堪称“一部用镜头写就的社会史诗”。

  魏鹤龄《家》中饰演的高老太爷,成为其表演生涯的又一高峰。此前魏鹤龄以忠厚形象着称(如《祝福》中的贺老六),但他通过细腻的表演,将这一封建礼教的卫道士角色,表面威严,实则腐朽顽固饰演得入木三分,证明了他对复杂人性的精准把握。

  早年由父母安排的包办婚姻由于缺乏感情基础,尽管育有两子,最终仍以离婚收场,反映了旧式婚姻的无奈。后来与演员刘莉影的相识,让他第一次真正萌发了爱情,然而这段关系以伤痛告终,魏鹤龄曾为刘莉影自杀未遂,但刘最终选择离开。

  第三任妻子袁蓉,出身名门望族,其父袁希洛乃中山先生同盟会的元老。当时的她正打算前往法国留学,没想到与“穷艺人”魏鹤龄一眼定终身,又被魏鹤龄的执着打动(曾在草地彻夜等待求婚),从此二人相守至终。

  1979年,魏鹤龄病逝,子女们都劝袁蓉再找一个伴儿,不料袁蓉非常生气,十分笃定地说:“我这辈子只做魏鹤龄的妻子,下辈子还要嫁给他,哪个男人能比得上他?”

  韩涛饰演的三老爷高克明一角,身份为律师,受过新式教育,却成为封建家族秩序的维护者。尽管表面威严,但他对家族内部的混乱选择妥协,未能承担起实际责任,这一角色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下知识分子的矛盾性与软弱性。

  除《家》之外,韩涛的银幕形象多样。他在反特片《羊城暗哨》中饰演被特务胁迫的医生陈柏之,角色因历史污点陷入道德困境,最终服毒未遂,其挣扎与悲剧性令人印象深刻。他还参演了《林家铺子》、《霓虹灯下的哨兵》等经典影片。

  韩涛的演艺生涯起步于抗战时期,曾参与四川旅外剧人抗敌演剧队,后加入上海电影制片厂。然而,他在1968年因政治运动迫害去世,年仅52岁,其艺术贡献直至近年才被重新审视与肯定。他的表演不仅记录了特定时代的文化冲突,也为中国电影史留下了深刻的现实主义印记。

  因年轻时老是演话角色,所以程之有着“荧屏四大恶人之一”的称号。他出生于湖北武汉的书香世家,祖父程颂万是晚清学者,父亲程君谋为京剧名票。程之自幼展现艺术天赋,6岁自学胡琴,11岁登台表演京剧。

  他在《家》里面饰演的四老爷高克安是封建大家庭中腐朽势力的代表,其对角色的立体塑造可以说是“突破脸谱化反派”的典范。

  程之的演艺生涯涵盖电影、话剧、配音等领域。除《家》外,他在《红日》《鸡毛信》等影片中塑造了经典反派形象,并为《王子复仇记》等译制片配音,还是电视剧《西游记》中贪婪的金池长老。

  程之一生育有两子一女,次子程前(央视主持人)在出生仅15天后被过继给其二哥程巨荪。这一决定源于程巨荪无子嗣的困境及程之母亲的劝说。

  程前自幼以“三伯”称呼生父程之,直至14岁方知真实身世。尽管程之始终关心程前的成长,并为其演艺事业提供资源支持,但程前因与养父感情深厚,始终未改称呼。直至1995年程之因心肌梗塞弥留之际,程前才在病榻前喊出“爸爸”,成为程之一生最大的遗憾与慰藉。

  狄梵在《家》中饰演的四太太王氏,以细腻的演技展现了旧式家庭女性的隐忍与挣扎,成为五六十年代银幕“太太专业户”的代表。

  除此之外,她在《羊城暗哨》中饰演的风情万种却孤独寂寥的女特务“八姑”,也是新中国反特片史上难以逾越的经典形象。她摒弃传统反派的脸谱化表演,将八姑的妖艳与脆弱、对公安侦察员王练(冯喆饰)矛盾的爱恋刻画得尤为细腻。

  相对比她的影剧人生,狄梵与丈夫刘琼从舞台冤家到一生挚爱,也十分戏剧化。1943年,两人因话剧《杨贵妃》结缘,彼时刘琼临时代替原定男主角,狄梵心生不满,甚至因导演费穆偏爱刘琼愤而离组。

  命运却在1945年扭转——排演《妙峰山》时,两人再度合作。舞台上的默契让狄梵逐渐发现刘琼的幽默与才华,深夜排戏后的大排档宵夜、对俄国文学的共同热爱,让误解化作倾慕。

  1946年,狄梵与刘琼终结百年之好,相伴56载。刘琼生前曾说,“没有狄梵就没有我刘琼的一切。”

  孙道临饰演的长房长孙“高觉新”成为时代缩影,他将封建家族中长子被迫接受包办婚姻时的隐忍,与面对家族压迫时的撕裂演绎得淋漓尽致,每一声叹息都让观众心碎。

  在拍摄期间,孙道临因频繁落泪被剧组戏称“孙大雨”。他精准捕捉到角色“觉新”的复杂性:面对包办婚姻时颤抖的手指、与梅表姐重逢时欲说还休的眼神、妻子瑞珏难产身亡时的崩溃恸哭,每一帧都直击人心。

  他在《渡江侦察记》中塑造的果敢“李连长”成为军旅经典,一句“黄河,黄河,我是长江”至今回荡在影迷耳边;《永不消逝的电波》里从容赴死的“李侠”被周总理称赞“演活了革命者的气节”8。他还跨界编剧、导演,晚年执导的《詹天佑》斩获华表奖,用镜头致敬父亲那一代科学救国的知识分子。

  张瑞芳在巴金话剧《家》中饰演隐忍坚韧的瑞珏。除此之外,她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凭借《李双双》斩获百花奖影后。

  为演活这位泼辣直爽的农村妇女,她扎根河南林县8个月,与妇女队长同吃同住,苦练擀面条、干农活,甚至因角色笑声与导演争执。她坚持“开怀大笑”的演绎方式,最终塑造出鲜活真实的李双双。

  第一段婚姻是与艺术学院的学生导演余克稷结缘。然而因余克稷是孤儿的缘故,对待任何人都像一个感情黑洞,投入多少爱都得不到反馈。这段冰冷婚姻让张瑞芳无法忍受,仅5年便终止了。

  张瑞芳与第二任丈夫金山的爱情始于舞台。两人因合作话剧《屈原》相恋,金山的热烈追求治愈了她与第一任丈夫余克稷的冰冷婚姻。然而7年后,金山在拍摄《保尔·柯察金》时与导演孙维世暗生情愫。面对背叛,张瑞芳果断离婚。

  1952年,张瑞芳在《南征北战》剧组结识编剧严励。经历两次失败婚姻的她,被严励的质朴与真诚打动。两人婚后虽未生育,但领养一子,携手走过48年风雨。1999年严励病逝后,张瑞芳倾尽积蓄创办“爱晚亭”养老院,延续对爱与责任的坚守。

  汪漪,自幼展露艺术天赋,考入复旦大学后因热爱表演肄业投身戏剧,加入上海“苦干剧团”开启演艺生涯。1947年,她凭借《太太万岁》中“唐志琴”一角崭露头角,灵动的表演与甜美气质令观众倾倒,更被赞誉为“小王丹凤”。

  现实总,汪漪的婚姻同样充满戏剧性。她与演员穆宏(原名刘庆谦)因戏结缘,两人在《翠岗红旗》中饰演父女,戏外却谱写爱情,婚后诞下女儿刘小仪。

  穆宏凭借《渡江侦察记》《南岛风云》等作品成为银幕硬汉代表,却在1966年因诬陷为“特务”蒙冤。1969年,49岁的他选择自缢以证清白,留下汪漪独自抚养女儿,守寡43年直至生命终点。

  17岁的陈宝莲被迫签约多部风月片,沦为母亲赌债的牺牲品。情感坎坷、抑郁缠身的她,2002年产后仅20天从24楼一跃而下,年仅29岁,留下未满月的儿子邱煌祎(后被邱黎宽收养)。汪漪在77岁高龄经历白发人送黑发人,一生伤痛至此达至顶点。

  汪漪的一生如一部悲喜交织的电影:银幕上演绎百态人生,现实中却难逃命运捉弄。从丈夫的冤屈离世到外孙女的悲剧陨落,她的坚韧与沉默背后,是时代洪流下个体命运的缩影。

  黄宗英作为民国时期着名影星,凭借灵动演技与才情在影坛留下深刻印记。1947年,她因主演电影《幸福狂想曲》与赵丹结缘,两人戏里戏外擦出火花。彼时黄宗英已婚,但为追求爱情毅然离婚,于1948年与赵丹结婚,开启了一段影坛佳话。

  婚后,黄宗英不仅活跃于话剧舞台,还参演了多部经典影片。她在电影《家》中饰演梅表姐,通过含蓄的眼神、欲言又止的神态和轻盈的身姿,将梅表姐的孤寂与深情演绎得极具感染力,既保留了原着人物的凄美,又以独特的诗意升华了角色的精神内核。

  虽然,与赵丹结合后的生活并不宽裕,黄宗英仍以包容之心抚育所有孩子,甚至收养好友周璇的两个遗孤周民、周伟,展现了她作为母亲的责任感。然而,这一善举也为晚年风波埋下伏笔。

  1950年代,黄宗英与赵丹收养了影星周璇的两个儿子周民、周伟。周璇去世后,黄宗英成为两子监护人,并受托管理周璇遗产。

  然而,1986年,周伟一纸诉状指控养母侵吞生母遗产,要求追回。法庭调查显示,黄宗英曾提取周璇海外版税十余万元,但辩称用于抚养开支。最终法院判决黄宗英返还周伟8万余元,母子关系就此破裂。

  1907年,宣景琳(本名田金玲)生于上海贫民家庭。出生仅四个月,父亲病逝,她被祖母视为“不祥之人”,险些被送走,幸得母亲以命相护。15岁时母亲病故,为筹钱葬母,她效仿“卖身葬父”的戏文,以100大洋卖身上海会乐里青楼。

  命运的转折始于一张骑骡照。1925年,明星影片公司老板张石川在理发店杂志上瞥见她的照片,惊叹“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即邀她试镜。编剧郑正秋为她改名“宣景琳”,助她摆脱青楼女子身份。首部电影《最后之良心》中,她将泼辣小姑演得入木三分,一炮而红。

  为逃离青楼,她拼命拍戏攒钱,却遭青楼的老板克扣片酬,甚至被囚禁。绝望之际,明星公司高层周剑云豪掷2000大洋为她赎身。她与名门王公子的爱情更是一波三折——王家因她出身拒其入门,婚后丈夫也因世俗偏见离去。爱情终究抵不过偏见。

  后来,她凭借《上海一妇人》,她将青楼女子吴爱宝的悲情演绎得淋漓尽致,观众评价“浑然天成,无可指摘”。然而,小报对其出身的大肆渲染令她一度沉寂。直到1933年《姊妹花》,30多岁的她挑战60岁老太太角色,以细腻演技征服观众,被赞“扮一样像一样”。

  宣景琳的人生,是民国女性冲破枷锁的缩影。从青楼到银幕,从被唾弃到被铭记,她以倔强对抗命运,用演技赢得尊严。

  王丹凤在《家》中饰演丫鬟鸣凤,她将角色对爱情的隐忍与以死抗争的悲情演绎得淋漓尽致。面对被强嫁的命运,她仅凭眼神与表情便传递出绝望与坚毅,这一角色不仅成为她艺术生涯的里程碑,更让观众记住了那个“宁死不屈”的荧幕形象。

  而1957年的《护士日记》则让她化身新中国第一代职业女性,一曲自唱的《小燕子》风靡全国,至今仍是几代人的童年记忆。

  从《红楼梦》的薛宝钗到《桃花扇》的李香君,她以古典美与细腻演技征服观众。1962年,她成为新中国首次评选的“22大影星”之一,晚年更获中国电影世纪奖、上海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等殊荣。

  银幕之外,王丹凤与丈夫柳和清的爱情故事同样动人。两人相识于1944年,柳和清虽出身电影世家(其父创办国泰影业),却以儒雅与真诚打动了她。

  他们历经7年恋爱长跑,1951年结为连理,相伴65载风雨。特殊年代中,柳和清蒙冤入狱,王丹凤始终坚守,甚至为救丈夫散尽家财;而柳和清亦在王丹凤息影后默默支持,甘做“背后的男人”。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