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真的很想老外回来
如果说23年第一季度,刚开放疫情,人数没这么快回升情有可原。但是,今年已经过了一个完整的放开年份,这个数字与疫情前相比依然减少了67.4%,就说不过去了。
2023年11月,中国对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马来西亚6个国家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单方面免签政策,对挪威公民实施72/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
2024年3月,与泰国互免签证,对瑞士、爱尔兰、匈牙利、奥地利、比利时、卢森堡6个国家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免签政策。
官方的说法,是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滞,这一系列部署和政策落地,再次彰显中国加强开放合作的姿态和诚意。
但民间的感受,是老外这几年真的少了。以最洋气的上海为例,以前上海新天地,老外扎堆消遣的场面,现在基本变成清一色的国人面孔。虽然这些年上海的基建和消费场所扩大了不少,老外不需要像以前那样窝在新天地,但问题是,其他地方同样难觅老外身影。
经历数十年的开放,好不容易建立起的国际人员流动,如果说连上海都这样,那就不得不引起重视了。因为人员流动,绝不能简单地认为只是人来人往,背后的经济意义、社会意义更重大。
中国国家移民管理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外国人来华数量较2023年同期增长3倍多,累计签发外国人签证证件46.6万人次、同比上升118.8%,免签入境外国人198.8万人次、同比上升266.1%。
几乎每个周末,深圳各大口岸都大排长龙,口岸附近的商场、食肆,甚至街市,随处可见狂飙粤语的港人。甚至有的时候,工作日也如此。
有人归因于美元升值,港元消费力提升这个因素,但更有说服力的,是国内消费相比香港的性价比优势。
根据赢商大数据统计,到2023年末,深圳存量商业总体量达到1555万平方米,3万平方米及以上的商场数量总计超过215个。而2022年末,深圳全市已开业商业中心总体量是1449万平方米,已开业商场总数量逾188个。
相比之下,香港的商场数量基本没有变化,作为已经非常成熟的商业城市,不管在基建、地产,还是商业体的增长上,香港都不可能像深圳这样,到处大兴土木,也不可能有什么增长了。
香港的电视台就做过很多期的深港消费对比,以同样的餐饮集团太二酸菜鱼为例,几乎一模一样的菜式,香港的价格是深圳的一倍。
而且,深圳的消费体验要明显优于香港,主要原因竟然是深圳的商场是新开的,宽敞明亮,而香港门店所在的商场已是几十年前的建筑,又旧又挤。
你可以说香港消费本就高于深圳,不能简单地做对比。然而,港人只需要坐个地铁,通个关,就能够省回一半的费用,何况现在交通如此便利,从西九龙高铁站到深圳福田,15分钟,票价低至68元。即使坐港铁,从西九龙到罗湖,也就是宝安到罗湖的时间。
以笔者常居深圳的感受,深圳的的工业区改造、城中村改造、新开发的区域,新的旧的,到处可见餐饮、娱乐门店,而电商的发展,挤占了传统的像服装、化妆品等门店的生存空间,这些门店最终还是转型到了餐饮娱乐业。
过去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成为世界工厂,建成的产能非常庞大,一般人会关注工业制造业产能,实际上,服务业的产能同样如此。
但是,中国居民的消费,由于疫情、地产下行等原因影响,已经没有2019年之前那样旺盛,而产能又还在持续增长,供需矛盾进一步显现。
最近传得沸沸扬扬的消费税改革,就是让地方政府更有积极性去发展消费型社会,还有各地持续不断的文旅消费刺激方案。
这些逻辑都串起来,免签、city不city、央视、外交部、港人北上,乃至上头一直强调的坚持开放不停步,所有的一切,就都串起来了。
97年的金融风暴的阵痛还没有完全消失,又突然遭受非典的施虐,全城封控、楼价大跌、股市低迷、百业萧条。
恰逢那个时候,也是中国居民财富增长有史以来最快的时期,香港的各行各业都从中获利,成就了一段经济高增长神线年的高位。
我想,决策者肯定知道这一点,只不过,因为房地产下行所导致的问题,不太可能在短期内解决,特别是国内居民负债率仍然高企的当下。
所以,不妨把眼光扩大一些,到更大的市场去寻找机会。好事者揶揄我们在撸洋韭菜,但是如果能够提供高性价比的服务业,老外又怎么会觉得你在割它韭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