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多个阿盟国家集体倒戈愿与以色列和解!
据法新社 7 月 29 日报道,联合国巴以两国解决方案会议上,10 多国联合发布《纽约声明》,矛头直指哈马斯。
《纽约声明》的核心条款勾勒出重塑加沙格局的蓝图。文件明确要求哈马斯将所有武器移交巴勒斯坦权力机构,并终止对加沙地带的实际管控。这一条款若落地,意味着巴勒斯坦内部权力架构将发生根本性调整,加沙与约旦河西岸的治理体系可能出现整合契机。
声明呼吁立即终止加沙战事,重启基于 1967 年边界的两国方案谈判。这一主张试图在停火与政治解决之间搭建桥梁,为巴以双方重回谈判桌设定基础性框架。多国在声明中承诺,将考虑组建临时国际稳定团进驻加沙。其职责涵盖保护平民安全、协助完成安全权责交接、为过渡阶段提供必要保障等维度。
沙特、卡塔尔、埃及等阿拉伯国家的加入打破了此前的立场惯性。这些国家希望通过参与声明,推动地区局势降温,为自身在巴勒斯坦问题上争取更多话语权,同时缓解国内对加沙人道主义危机的舆论压力。
法国、英国等欧洲国家的积极参与暗藏战略考量。支持声明既能彰显其在中东事务中的存在感,也可借此向阿拉伯世界释放善意,为能源合作与地区稳定铺路。美国与以色列的缺席形成鲜明对比。美国认为声明未充分考虑以色列的安全关切,以色列则直言会议是 “对恐怖主义的妥协”,拒绝任何可能削弱其军事行动的国际干预。
哈马斯政治局发表回应称,任何忽视巴勒斯坦人民合法权利的协议都是无效的。抵抗行动将持续至以色列完全撤军,巴勒斯坦国获得完整主权为止。这一表态显示其不会轻易放弃对加沙的控制权,更不会在核心诉求上让步。
加沙地带的人道危机已达临界点。埃菲社援引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数据,加沙 35% 的居民连续 72 小时以上未摄入足够食物,5 岁以下儿童中,每 3 人就有 1 人出现急性营养不良症状。以色列总理办公室却称 “加沙不存在饥荒”,两种表述的冲突凸显国际社会对灾情认知的分裂。
阿拉伯国家的立场转变折射出地区格局的微妙变化。部分国家希望通过与以色列缓和关系获取经济利益,同时借助施压哈马斯换取西方对其安全诉求的支持,减少伊朗等地区势力的渗透空间。西方国家在巴勒斯坦建国问题上的态度松动值得关注。法国总统近期表态称 “不排除承认巴勒斯坦国”,英国也暗示将重新评估对巴政策。这种转变既是对阿拉伯国家诉求的回应,也是为了在中东博弈中占据更有利位置。
巴勒斯坦的核心诉求始终围绕独立建国、难民回归、东耶路撒冷地位等议题。以色列则将安全保障置于首位,要求彻底解除哈马斯武装,拒绝在边界划分与难民问题上做出实质性让步。两种诉求的尖锐对立构成冲突长期化的根源。
《纽约声明》的后续效应充满不确定性。若各方能就执行细节达成共识,或许能为加沙带来短暂停火,为政治谈判创造窗口。但哈马斯的强硬立场与以色列的军事行动惯性,可能使声明沦为一纸空文,加沙局势或将陷入更复杂的僵局。
地区力量平衡可能因声明出现新的变量。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的互动模式若改变,可能影响伊朗、土耳其等国的地区策略,进而重塑中东地缘政治版图。这种重塑过程中,巴勒斯坦问题的解决路径可能面临更多外部干预与博弈。
国际社会对巴以冲突的关注度随着声明发布再次升温。但真正的和平不能仅靠施压一方实现,需要兼顾双方核心利益,在公正合理的框架下推动对话。加沙的废墟之上,唯有平衡各方诉求的政治方案,才能让和平的微光转化为持久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