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正确的权力观干净干事: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权力是一把“双刃剑”,依法依规用权利国利民利军,违法违规擅权必然祸国祸民祸军。习主席反复强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既是对权力与制度关系的形象概括,也是回归权力本质的必然要求。无论处于什么职位、手握多大权力,广大党员干部都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始终坚持在制度规范的框架下行动,依法用权、不越雷池,坚决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火车的运行离不开铁道的归正,大树的生长离不开树根的把控,世上万物无不遵循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规律。同样,权力的运用也离不开制度的制约,因为任何权力都面临潜在的扩张性、诱惑性和腐蚀性。“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孟德斯鸠的这句话,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极端必要性。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栽了跟头,就是因为脱离了制度轨道,导致权力像脱缰野马一样横冲直撞,最终吞下了权力任性带来的苦果。事实表明,依法用权看似是对权力的束缚与制约,其实是对党员干部最好的保护,是最安全、最有效、最深得人心的用权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制度的笼子越织越密、越扎越紧,有权不为被追责,有权妄为无善果。广大党员干部只有严格按制度、按程序、按规矩使用权力,自己才能轻装上阵、干净干事,官兵才能上行下效、斗志昂扬,部队才能风清气正、充满朝气。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首在时刻保持一颗“敬畏心”。古人讲:“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一个人对权力有了敬畏之心,才会自觉坚守党性原则、遵守纪律规矩、恪守用权底线。相反,心无畏惧就会我行我素、肆意妄为,把权力当作谋私的工具,给自己埋下祸患。那些身陷囹圄的党员干部,大多是对权力缺乏应有的敬畏和戒惧之心,以致妄自尊大、专权恣肆,渐渐在权力面前丢失了初心、迷失了自我、丧失了底线,最终身败名裂。无数事实表明,党员干部只有时刻保持敬畏之心,才能在权力面前做到清醒和理性。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不断强化法治观念,无论手中握有多大权力,都始终坚持法规至上、权由法定、权依法使;要时刻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谨慎对待手中权力,严格约束自己,手中有权不擅权,依法用权不任性,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真正把权力用于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上。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贵在厘清手中权力“边界线”。任何一种权力,都不是漫无边际的,都有一定的制度边界。这个边界,既是依法用权的底线,更是不能触碰的“红线”。一旦超越权限行使权力,其结果必然是被撞得头破血流。近年来,全军上下牢牢抓住治权这个关键,不断强化依法从严治军,规范权力运行流程,明确权力行使条件和边界,建立健全权力清单,有力推动了权力在法治轨道上良性运行。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之所以依然有个别人在使用权力过程中过了线、越了界,既有私心作祟、私欲出笼、私利驱动的原因,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对制度规定以及权力边界底数不清楚。“不重学则殆,不好学则退,不善学则衰。”依法用权的关键,就是学法知法懂法。党员干部要克服工作太忙没空学、干好本职不用学等错误思想行为,坚持无一时不学、无一事不学、无一处不学,勤于学习研究党章党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确保对各种制度要求、工作程序、自身权责了如指掌,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重在严格执行制度“无例外”。“纵有良法美意,非其人而行之,反成弊政。”好的政策法规、好的意图主张,如果执行的人执行不当,反而会成为弊政。由此可见,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这就要求党员干部须从我做起、严于律己,一丝不苟、严以用权,真正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彭德怀同志在讲到如何执行法规制度时曾说过三句话,第一句是“自己带头执行,让别人无话可说”,第二句是“要加强对执行制度的检查,让投机者无机可投”,第三句是“要敢于瞪大眼睛批评,让厚脸皮下不了台”。领会其中深意,党员干部就要以身作则,既要管别人更要管自己,当好遵守制度的带头人、执行制度的铁面人;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坚持“摊开手掌让官兵看,不握拳头让官兵猜”,事事见阳光、时时受监督;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锐利武器,对“出笼”行为露头就打,确保制度时时生威、处处有效。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既检验政治意识和纪律观念,也考验担当精神和能力素质。党员干部不能把权力关在笼子里“睡大觉”,而是要自觉按制度用权、按制度办事,让手中权力恰如其分地发挥作用,更好地挑起强军重任,为强军兴军事业作出应有贡献。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实用性技术,才能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释放出驱动创新的力量,也才能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自生成式人工智能(AI)程序,如ChatGPT发布以来,何时及如何利用它撰写研究论文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4月19日,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程功团队与合作者在《科学》发表论文,提出了一项阻断蚊虫传播传染病的新策略。
量子光源芯片是量子互联网的核心器件,可以看作点亮“量子房间”的“量子灯泡”,能让互联网用户拥有进行量子信息交互的能力。
在山西省翼城县,通过政府搭台,构建科企合作机制,普查新发现的爆裂玉米种质资源“珍珠玉米”加快了品种开发步伐。
1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当前经济形势和有关政策。“我国新型低空飞行器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特别是信息通信、北斗导航、高精导航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一些企业的自动驾驶技术也不断进步。
2022年底,清华环境研究院携手苏州嗨森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基于无人机的挥发性有机物精准溯源技术。”截至目前,清华环境研究院已经取得了600多项知识产权,通过技术作价入股方式转化了30多项清华大学专利,形成了25支研发团队、51家孵化公司。
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爆火,引发了人工智能领域新一轮的科技竞赛。“大模型为通用机器人提供强大的能力,人工智能可以将运算、感知、认知、决策、创造等各类智能集成应用在机器人平台上。
“总体来看,今年论坛聚焦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新材料等科技前沿领域,以及碳达峰碳中和、医疗健康、清洁能源等民生科技领域。“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突出成效体现为‘六个创新跃升’和‘五个全球前列’。
新能源目前主要指光伏发电、风力发电以及二次能源如氢能等。风和光都是自然资源,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广西中医药研究院中药资源团队在开展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和广西第一次林草种质资源普查中,发现石山油桐、美脉假糙苏、线叶度量草、广西割舌树、洞生香草、广西肺筋草6种高等植物新物种。
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这一最新调查数据意味着什么?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30%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相比,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仍有不小差距,未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还有哪些挑战?
从国家知识产权局获悉,《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近日发布。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39.6%,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连续五年稳步提高。
中国科协16日发布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比2022年的12.93%提高了1.21个百分点,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呈现提速增长趋势。
施工人员在做桥梁前移施工准备。呼兰河上,桥墩破冰器分外醒目;庆安制梁场的智能化保温棚内,一榀榀桥梁在蒸汽中凝固成型;哈伊高铁全线建成通车后,将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的出行需求,为加快建设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贡献力量。
近日,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树涛、副研究员时连鑫团队研发出新一代针对黏性渗出液,如糖尿病足渗出液的单向导液伤口敷料。该研究为高黏性渗出液引起的伤口愈合困难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在医用敷料、渗液管理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作为一种新兴的林业信息化科技创新手段,智慧林业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指导与管理。回顾智慧林业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智能化革新已经成为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同时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从内涵及本质要求来看,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