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上还要出高峰(一周科技观察)
近日,我国科学家歷时2年多培育的克隆牦牛在西藏(当雄)金丝野牦牛繁育研究基地诞生。牛犊体重16.75公斤、全身通黑,身体状况良好。这是世界上第一头融合全基因组选择和体细胞克隆技术的牦牛。
从1996年7月克隆羊“多莉”诞生以来,人类在克隆动物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技术也日臻成熟。在此次世界上第一头克隆牦牛的培育过程中,浙江大学方盛国教授团队创新性提出了通过全基因组筛选优质种子、再利用体细胞克隆的新技术方法。他们通过前期模拟体细胞克隆技术,又结合濒危动物繁育经验,最终探索出新的路径,有望将育种周期从20年缩短至5年,形成经济效益与產业潜力。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团队,日前研制出国际上首台高时空分辨受激布裡渊显微镜,在保持优异成像质量和高频谱特异性的前提下,将成像速度提升了2个数量级。作為一种新兴的全光学、非接触、三维力学成像技术,这一突破有望打开布裡渊显微成像的新“视界”,為生命科学研究锻造出新的“利器”。
对更高技术水平的追求,是科技创新、產业创新的共同目标。最近,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我国又取得了新的技术突破。全球第一个900伏混动高压架构近日在浙江发布,这款由电驱、电混专用发动机和增程发电机、增混电池构成的动力系统,打破目前业界普遍使用的400伏架构方案的技术瓶颈。
“高原上还要出高峰”,要打破固有认知,敢於推陈出新。宇宙中普遍存在的“太空冰”,长期被认為是像液态水一样“完全无序”的物质。英国剑桥大学与伦敦大学学院联合团队通过计算机模拟与实验验証,首次捕捉到这些神秘冰体内部存在约3纳米宽的微晶体。这项研究有望為研究行星形成、星系演变等宇宙过程提供新的思路。
大胆想象、源源不断的好奇心,是促使创新的一股强大动力。“未来已来”是人们对於科技飞速发展的深刻感受。对於走到第十个年头的未来科学大奖来说,如何保持对“未来”的想象力至关重要,唤起人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也很重要。前不久,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庆典上,组委会突破传统学术报告框架,聚焦“未来”命题,设置了5场专场研讨会。近20位歷届获奖人、10多所国内外高校的科学家以报告加对话的形式,与青少年等展开交流,立体呈现科学探索的魅力,在人们心中埋下创新梦想的种子。
推动高水平科学研究,还需要善於发现机遇,并拥有“甘坐冷板凳”的定力。高考结束不久,选择专业是不少学生和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举行的一场见面会上,有大学生提问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如何在热门和冷门领域间选择?万钢表示,很多热门学科往往是从冷门开始的,关键是如何瞄准战略方向去寻找未来需求,哪怕自己的领域开始是小眾和冷门的。
“高原上还要出高峰”,创新者既要有敢為人先的志气,又要有善於借鉴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坚持“攀登”的恆心与定力。当创新“高原”耸立起更多高水平原创性成果和尖端技术的“高峰”,也就能实现更多產业化嬗变,科技创新也将在大变局中塑造新优势,在发展中展现更大担当。
时隔10年再次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标定了时间累砌的歷史新方位: “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為主的阶段。” “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
7月15日,中国经济“半年报”发布。“稳”的态势延续﹔“进”的步伐坚定﹔“新”的动能累积﹔“畅”的循环改善——这份极具神採的“半年报”,蕴含了中国经济怎样的“精气神”呢? 看国内,宏观政策“组合拳”打得更加积极有為。…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於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版权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