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瓜得瓜怎么解读?
在自家书房中手捻狼毫,在宣纸素笺上写下这四个字,落款“九五老人”后,又仔细地盖上了三枚印章。此前一日,刚刚召开了全市“干字当头、狠抓落实”新春动员会,开年奋进的新春气象,从报纸、手机中传来,也在这位老者的笔墨间悄然流淌。
“现在有人来要字,我都写‘师古悟今’。时代不断向前发展,不学习就落后了。”自1994年离休后,李鸿民情系桑梓,倾心文史,并积极推广标准草书,对于上门求字者他总是有求必应,并根据当下时势题写“关键词”。
每天都看《人民日报》《新华日报》《徐州日报》的李老翻开自己的日记,向记者说起他最近的“新闻摘要”:“2024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丰县梁寨镇的陈家振被评为先进个人,可喜可贺。”
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每五年评选一次,这次评选的450位先进个人中,陈家振是我省15位先进个人中唯一的徐州人。2019年,李鸿民也是作为徐州唯一入选者,获得了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看到家乡丰县梁寨镇又出了一位全国先进,李鸿民老人十分欣慰。
他们两人,一个出生于1931年,一个出生于1957年,年龄相差26岁,都在告别了曾经忙碌的工作岗位后,没有停下奋进的脚步,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深刻内涵,继续书写精彩人生。
从在职时的“文官”到离休后的全国“最美老干部”,李鸿民被老友——徐州文史学者田秉锷这样称赞:“在位、在职之日,关注文化传统、文化事业和文化人的命运;离休后以文人之身参与社会活动,一如既往地关心家乡发展、情系家乡建设。”
1999年,他带领一群离退休干部筹办宣武老年大学;2014年,他将自己在华山县和徐州地委工作期间形成的61本工作札记捐赠给市档案馆;2016年,他多方牵头,组织学者编纂出版《徐州明清十人文萃》;从2001年开始,他在家乡梁寨镇抢救性保护李蟠状元碑等珍贵遗存,兴建状元碑园,并捐资10万元推动地方政府复建了丰县程子书院……翻开2023年结集的四卷本《李鸿民文选》,一串串实干的足印跃然纸上。
“人到老了得有‘四忘’,忘记身份,忘记年龄,忘记功劳,忘记恩怨,但‘师古悟今’的学习精神不能丢。”李老感慨道,“以前上私塾,读的是古人的经典,那是一辈子的老师。今年春节,重孙们来拜年,他们年龄虽小,但用起手机比我强,懂得也多。春节后,我用上了平板电脑,平时书也看,网络也看。只有多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提起被表彰的小老乡陈家振,李老说之前并不认识,但这几日从网上、报纸上看了他的事迹介绍:“丰县过去是落后县,近年来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丰县梁寨镇畜牧兽医站高级畜牧师陈家振今年68岁,他以科技带动村民致富,是我们梁寨人的骄傲。”
出生于丰县梁寨镇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陈家振,3岁时因突患脊髓灰质炎导致右腿残疾,升高中时,成绩优异的他因为身体残疾而失学。后来,陈家振被推荐到梁寨镇畜牧兽医站工作,一干就是40年。在接受记者的采访中,陈家振回忆道:“成绩都是干出来的。刚到兽医站时,我听说邻镇的老兽医家里有一套兽医教材书,借来后硬是一页页全抄了下来。”
2017年退休后,陈家振为造福桑梓躬耕不辍,继续发扬工匠精神,开展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的科技攻关,获得多项发明专利授权,成为一位远近闻名的“羊教授”。他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先后帮助100多人办起了百只以上规模羊场,招引一家万只规模羊场——徐州汉羊牧业有限公司在丰县安家落户,取得社会经济综合效益超亿元,带动2000多名农民养羊致富。
近年来,陈家振先后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全国农技推广先进工作者、“中国好人”、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创业之星等,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还被央媒专题报道。“是家乡的土地养育了我,我应该用毕生的精力服务乡村。”对于再一次的荣誉加身,陈家振很淡定。
陈家振对梁寨镇乡贤李鸿民早有耳闻:“虽然没有见过,但李老对家乡经济文化建设的贡献和终身学习的精神令人敬佩。我们梁寨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在李老倡议下复建的程子书院,在老百姓中间传递了读书学习的良好风尚。”
虽然是一名“50后”,陈家振在网络新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上却总能与时俱进:“一些养羊户位置偏远,他们需要行业信息,我就通过微信群,把信息分享给他们。还先后在微信视频、抖音、快手等平台上注册了账号,向近百万人在线讲授养羊技术。为方便群众随时咨询,我的手机都是24小时开机。”
一年之计在于春。问起新春打算,陈家振笃定地回答:“继续用科技为农民蹚路。目前,我正在规划试点无人养羊、手机养羊等智能养殖模式,计划推出‘羊倌说羊’公共教学平台,一周播一次,帮助更多村民养羊致富。”
此季的徐州,草木蔓发,春山可望。两位不同时代、不同年龄的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正以不输年轻人的活力,绽放着属于自己的光芒,以岁月沉淀后的智慧与从容,拥抱春天,向春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