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fèi)腑(fǔ)之(zhī)言(yán)到底是个什么梗?
聚焦青年戏曲演员成长及戏曲创新探索小戏的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今起至24日在长江剧场和宛平剧院上演,源自传统文化绽放的青春光芒令人期待。
此次遴选出的12部小剧场戏曲作品包含10个剧种,其中锡剧、闽剧、五音戏、沪剧首次亮相。这是自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的戏曲院团、艺术高校、民间团体、个人申报的90部作品里精选而出的,覆盖近40个剧种。其中,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奖和白玉兰奖的主创人员达10余位;闽剧、五音戏、柳腔、郧剧、耍孩儿、绍兴摊簧(鹦哥戏)、湘剧等剧种首次出现在申报名单中。
最终入围的12部作品,立意饱满、个性独特,体现出新时代戏曲人的进取精神,包括京剧《鹿鸣》、昆剧《东海波臣》《世说新语索衣·访戴》《描朱记》、沪剧《假如我是状元郎》、越剧《假如我不是嵇康》、川剧《离恨天·审》、梨园戏《陈三五娘·平行空间2大闷·赛博朋克》、闽剧《银筝断》、五音戏《长生》、锡剧《红豆》、吕剧《山伯》等,将为观众带来为期9天的戏曲盛宴。其中,梨园戏《陈三五娘·平行空间2大闷·赛博朋克》将典雅的梨园戏古韵与新潮的赛博朋克机械风融合演绎;闽剧《银筝断》首次把骁将林旭和名门之后、爱国才女沉鹊应搬上舞台,从两人生死爱情经历中表现“戊戌变法”;锡剧《红豆》以红豆为情感载体,通过昭明太子萧统和女尼慧如的悲欢离合,表现情思澄净、文学璀璨的别样情怀。
今年参加展演的剧目中,有三部新鲜排演出炉的作品。京剧《鹿鸣》对敦煌莫高窟《鹿王本生图》所蕴含的善恶有报的故事,进行重新解读与创作,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当代立意。昆剧《东海波臣》以全新叙事方式,通过塑造茅元仪形象折射出明末历史,加上文武双全的表演、荡气回肠的剧情,既传承昆剧高雅细腻,又凸显现代时尚的艺术风貌。越剧《假如我不是嵇康》借由嵇康的故事,引发对知识分子性格命运和人生价值的思考,悲喜交织、艺术色彩丰富。
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是走进新时代、拥抱新观众,为戏曲赋能的新契机。它有着浓烈的青春色彩,为大批优秀的青年戏曲人才带来“闯一闯”“探一探”的舞台。实验先锋的戏曲作品需要在演出中发掘生命力,而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正是提供了这样的平台,不仅成为精彩好戏不断上演的“码头”,更成为推动原创新作竞相展示的“源头”乃至“潮头”,从而更加丰富戏曲的蓬勃生态。(新民晚报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