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甘肃艾若厨卫电器到底什么情况?
为助力马边彝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强化基层法治观念,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7月14日,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策马扬边 送法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花间刺绣合作社,通过沉浸体验、座谈交流等形式,为马边彝绣传承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在合作社绣娘的带领下,团队一行近距离欣赏了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彝绣工艺品,切身体会“背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又养家”这一产业发展模式的成效。成员们换上彝族传统服饰,感受“穿在身上的史诗”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从穿针引线、起针收针到“盘针绣”,绣娘们手把手教学,让团队成员收获颇丰。
随后,团队与合作社绣娘们举行“知识产权护航彝绣”专题分享会。会议紧扣《“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完善政策法规体系”的保障措施,为非遗传承注入法治动能。团队成员依据《着作权法》《商标法》相关内容提出三个保护思路:一是明确知识产权的获取方式——原创纹样自创作完成即“自动获得”着作权保护;二是建议合作社将核心传统纹样申请“集体商标”,构建品牌保护体系;三是指导绣娘通过“版权登记”保护个人创新设计权益。
针对绣娘集中反映的“仿制品低价倾销”“设计被擅自商用”等发展痛点,团队现场演示证据保全方法,介绍设计手稿、创作过程影像、交易记录等关键证据的留存技巧,详细讲解市场监管投诉与司法诉讼的双重维权路径。在这近一个小时的交流中,团队成员们将专业法律知识转化为绣娘听得懂、用得上的实操方法,绣娘们频频点头称赞,好评不断。
据悉,团队自今年5月起开展关于彝绣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调研准备工作。准备过程中,团队通过线上视频会议采访了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乔双梅女士。扎实的前期工作,为此次实地走访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和实践指导,确保活动能够精准对接彝绣传承人的实际需求。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为彝绣传承注入了法治力量,更让青年学子深刻体会到非遗保护的时代意义。正如队员们所说:“我们带走了彝绣的文化之美,留下了法律的守护之盾。”未来,西政学子将持续关注非遗知识产权保护,让传统技艺在法治阳光下焕发新的生机,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青春智慧。
走进马边花间刺绣合作社,我们将《着作权法》和《商标法》的相关规定进行详细解读。在实践过程中,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守护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的有力武器。未来无论身在何处,我们都愿意成为非遗的护航人,让青春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为民族复兴的壮丽图景添上最亮的一笔。
当“背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又养家”的图景不再仅停留于纸面——我们穿上了手工制作的彝族传统服饰,体验彝绣的魅力。围坐交流时,一位资深绣娘的故事让我动容,她讲述了自己如何与彝绣结缘,还表示“多亏了乔进双梅的这个工作室,让我们在县城成了家、买了房。”这份感谢,比任何夸赞都更有分量。我由衷希望,彝绣能够穿透时光,照亮更多人的生活,织就更绵长的文脉传承。
在马边花间合作社的实践经历,彻底拉近了我们与非遗的距离。当我们听到绣娘们说,传承民族纹样时,也要跟着年轻人的审美调整,这才更深刻明白非遗发展不是“死守传统”,而是像绣线在绣布间穿梭,寻找新的平衡。试穿彝装时,我第一次真切触到服饰里藏着的仪式感,还有民族身份的温度。作为法学生,这次实践让我们看清,传统工艺和地方经济的和谐共生,需要情怀与坚守,更需要创新发展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