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生不逢时什么情况?
3月2日下午,“止·否:王薇华水彩作品展” 在深圳市南山区后海滨路湾厦中心C座20楼艺术空间开展,此次展览展出了艺术家王薇华近年创作的水彩作品110余件。此次展览是王薇华的首个个人画展,充分展现出一位深圳艺术教育工作者在退休之后的艺术探索之路。展览将持续至3月30日。
南都记者在展览现场了解到,王薇华是一位美术教师,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AWS美国水彩画协会会员。她退休之后重拾画笔,近年来创作热情高潮,在艺术之路上探索与尝试,六十岁的她首次举办个人画展。
谈及自己的创作经历,王薇华介绍,“1986年,我以安徽省第一名的成绩,从皖北的小城蚌埠考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系油画专业。毕业后,在大学、中学任美术教师28年。教学工作之余,便是全身心地经营家庭、照料和陪伴女儿,从而中断了自己曾经热爱的艺术创作。十年前,女儿远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继续求学,不久我便退休。当我茫然四顾突然空荡荡的家,惶然触摸空荡荡的心房,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我的生命中竟似乎找不到自己的痕迹,那个没有贴上母亲和妻子标签的独一无二的王薇华在哪里?心中有什么被唤醒,那是被烟火俗尘掩藏的对艺术的热爱。是时候找回我自己了!我终于拿起了画笔!”
王薇华表示,“一开始我从传统的水彩画起,头两年是以风景花卉写生为主。重拾画笔的过程是相当不易甚至艰辛的,时而迷茫,时而兴奋,时而焦虑,时而又会质疑自己。但重拾热爱的勇气支撑着我鞭策着我,画着画着,从前的那个热爱艺术和充满自信的自己慢慢地被找回来了,我的内心越来越坚强和平和。接着我开始水彩人物画的创作,我被现代主义时期的大师吸引,开始用心研究现代主义时期的绘画。从野兽派到立体主义,从构成主义到包豪斯,从达达到超现实主义,从德国表现主义到美国抽象表现主义,从中吸取不同风格的艺术养分,并运用到我的水彩创作中。从我的作品可以看到,我一直在探究和尝试,寻求变化,在变化中生发出新的灵感,在学习变化中重塑自己,也重塑自己作品的面貌。”
王薇华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也感染了身边的好友,此次展览的策展人邬晓莉就是其中之一。邬晓莉在展览开幕式上介绍,将此次展览命名为“止·否”,是基于对王薇华艺术创作经历的梳理与思考。“薇华教书育人、相夫教女二十余年,中断了自己的艺术创作,但她对艺术的热爱从未停息,对艺术素养的提升从未止步。她笔虽停,热爱不止。年过五旬重拾画笔,薇华面临很多的挑战。绘画题材的转变是其中之一,她选择放弃熟悉的油画转而开始研究水彩。比起油画,水彩的受众更小且技法难度更大。但薇华坚持选择水彩作为表现媒介,渐渐形成自己的绘画语言风格。”
邬晓莉认为,王薇华的创作具有清晰的时间脉络,从她不同时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在材质、技法、风格上的持续创新与进步。她的艺术旅程从最初的景物水彩到探索并吸收现代主义大师的技法,并勇于尝试立体主义、野兽派等多种风格。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她的作品从传统到抽象,兼具成熟与创新。近一年,薇华痴迷水彩人物画的创作,作品融入自身的情感表达,用简洁、朦胧、平面化的语言来表现当代女性,为观众提供了感受女性世界的新视角。
王薇华的创作得到深圳美术界的肯定。深圳着名水彩画家张小纲表示,王薇华有着非常开放的创作心态,很擅于吸收艺术氧分,近年来她已把握自己前进的方向,她的作品中展现出青春的活力,已形成自己独特的水彩语言,十分难得。
深圳市公共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深圳画院)副主任杨晓洋认为,王薇华的作品展现出女性艺术家独特的温婉与细腻,她对女性的表现不仅是抓住了女性的形态美,而且深入内心,展现了都市女性极具个性的精神之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